我的购物车 批量购买 我的账户订单查询 文章中心 帮助中心 客户留言
支付宝快捷登录 购物车共计商品 0合计 ¥0.00
曲裾深衣 | 直裾深衣 | 束胸襦裙 | 大袖衫 | 汉服摄影 | 古装摄影 | 汉服图片 | 比甲 | 肚兜 | 古装美女
有事点这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有事点这里                

关闭在线客服
文章中心
栖凤阁动态
媒体报道
栖凤阁汉服活动
团体客户汉服活动
汉服宣传资料
汉服美女买家秀
木梳发簪
汉服文献
汉服裁剪图
汉服新闻
汉服婚礼
汉服容妆造型
兴汉运动和汉服运动
汉服知识
汉服实物
汉服传统礼仪
汉服摄影
汉服对和服、韩服、越...
汉服视频
汉文化
古装民族服装
文房四宝
电商运营
六艺
汉服专栏
古装百科
太平猴魁茶文化
首页 查看文章

汉服思考之四:汉代流行时装--曲裾深衣

发布日期:2011-11-12关闭
摘要:
原创:汉服思考之四:汉代流行时装--曲裾深衣

 江南望云

 

前言:本文只是学习思考笔记。

 

       现在,每年每季都有流行趋势,人们已经习惯了时装发布会。而在古代社会也有自己的流行时装,大唐就流行男女都穿胡服,女子着男装;汉代流行着曲裾深衣,这也正是休现了人们对美的事物有追求。

   如今汉服运动中,曲裾深衣受到女同袍的喜爱,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曲裾深衣。 

什么是深衣?

    深衣:本意是將上衣和下裳合為一體,所以叫“深”衣。女性穿著表示從一而終。據說女性的禮服是沒有上衣下裳的,衹有深衣。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深衣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孔颖达疏。《汉书·江充传》:“ 充 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什么是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4d198d6an7a5dc3ba8efa&690

 

深衣有兩種:除了曲裾深衣,还有一种是直裾深衣。

 

4d198d6an7a5dc7978036&690

 

      右邊和下邊衣緣就叫“裾”,曲裾和直裾的區別就在於裾上,曲裾深衣的裾是繞在身上的,名之為“曲”。直裾深衣的裾是垂直於地面的,名之為“直”。

     曲裾深衣在魏晉以後就消失了,最少南北朝就不見了。原因不明,可能是五胡亂中華造成的。也可能是曲裾太費布料,或者是做法太復雜。總之以後就是直裾深衣的天下了。

    到了宋朝就搞不清曲裾到底是什麼東西了,衹根據一些文獻資料亂猜一氣,誤導了千年之久,直到解放後馬王堆出土了實物,世人才恍然大悟。

 

一.曲裾深衣的出现背景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汉承秦制。曲裾,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二.曲裾深衣款式 

战国时期: 

      战国男子和女子的服饰以曲裾深衣为主,深衣也称袍服,袍服的衣袖有垂胡,这种袖式后来也常用,主要是可以使肘腕行动方便。裳交叠相掩于后,腰间系带玉佩于前。 

1.楚国女子的曲裾深衣

 

4d198d6an7a5dd74195bb&690

 

      穿深衣的楚国女子(按照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彩绘木俑摹绘)。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只有此图中的陶俑穿曲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2.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4d198d6an7a5ddb0ca29f&690

 

   楚曲裾式单衣图(参照长沙楚墓《人物龙凤帛画》绘制》)

    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3.战国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图

 

4d198d6an7a5e04b92f17&690

 

    根据四川成都出土青铜壶纹饰复原绘制。女窄袖曲裾服,衣长略短,下配拖地长裙。

 

4.曲裾舞服

    曲裾衣陶舞俑,徐州驮篮山楚王母出土,现藏徐州博物馆.曲裾衣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从舞俑的造型来看,所跳的正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舞。

 

4d198d6an7a5e6532ed97&690

 

4d198d6an7a5e6bb653af&690

4d198d6an7a5e70bcb78e&690

    绕襟衣陶舞俑: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博物馆.陶舞俑身着绕襟衣,发髻后挽,眉眼清秀,身姿妙曼。整件舞俑造型夸张,应是楚王宫内舞者的生动写照。

 

 秦汉时期: 汉承秦制:由于秦朝15年,时间不长,服饰没有变化。

 

5.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

4d198d6ag7a5d975bf632&690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6.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4d198d6ag7a5da0f70901&690

 

7.汉代窄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木俑复原绘制)。

 

4d198d6ag7a5daacfd333&690

 

   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8.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4d198d6ag7a6359f5cbc3&690

 

      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9.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

4d198d6ag7a636e2a8703&690

 

10.西汉马王堆曲裾深衣

    由于服装的易腐烂性,年代的久远越不容易保存,能够传世的汉服很少。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各色纱罗绢绮质地的绵袍共11件,其中属于续衽直裾式绵袍(即深衣)的,共有4件。为我们了解汉代汉服提供了实物资料。

    深衣的演变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是采用“曲裾”。在深衣出现之前,人们的衣服分为上下两截,即上衣和下裳。衣、裳和里面的裤,三者各司其职,衣襟与裳裾(下摆)各不相干。后来由于深衣去掉了围裙,下体部分就不容易处理了:如在下摆处两边开衩,就难免春光乍现;若不开衩,势必影响走路。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人想出了“曲裾”相掩的办法,也就是将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穿着时将其绕在身后,用带子系结,从背后看上去就象一个燕尾。这样一来既便于走路,又无露体之虞。当人们的内裤得到完善后,进而发展为“直裾”。与传统的上衣下裳相比,这种深衣的穿着要简便多了,而且也更加适体。所以,在先秦时期,它是诸侯、大夫、士人的家居服,同时也是一般庶人的礼服。

 

 4d198d6an7a5dc3ba8efa&690

 汉绕襟深衣图 (参照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墓主人及侍从像绘制)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4d198d6ag7a6382ea66f4&690

 

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西汉贵妇人艳丽的时装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衣长140厘米﹑通袖长245厘米、腰宽52厘米

 

4d198d6an7a5eeb844bcb&690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有专家甚至把罗称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

 

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汉代贵族妇女寒天的时装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衣长155厘米、通袖长243厘米

 

4d198d6an7a5ef3efd36e&690

 


   
    一号墓随葬罗地“信期绣”19件,其中单幅3件,完整衣物10件,棺内的残衣袍6件。因绣有这种花纹的香囊等在遣策中均称之为“信期绣”,故名。罗地“信期绣”丝绵袍交领,右开襟,曲裾),内絮丝绵,为深衣类服装,应为辛追寒天的服装。此袍茶黄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面,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120×38根;素绢里,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98×46根,内絮丝绵,缘、襟则用绢。其缝制方法: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正裁共六片,即身部两片、两袖各两片。六片拼合后,再将腋下缝起,其领口呈琵琶形,袖筒较肥大,下垂呈弧状。下裳部分斜裁共四片,袍缘斜裁,后加缝的袖缘的宽度与袖口略等,衣片之间缝合均用平针。


无标题

 

 

马王堆汉墓贵夫人辛追服饰复原,左边两套为曲裾。

 

    这件绛红纱印彩续衽直裾绵深衣就是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衣长130厘米,通袖长236厘米,袖宽41厘米,袖口宽30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57厘米,领缘宽29厘米,摆缘宽38厘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领、右衽、胡袖、直裾,袖与下摆均镶大幅的宽缘。此件衣服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宽大的续衽,即衣襟(古代称“衽”)自腋下镶于下裾部位,直通与下摆平齐,好象是右衽的继续,故名“续衽”。这种续衽宽边直裾式深衣是西汉长沙地区流行的款式,但保持着以前的直裾形式,这在当时是为了与刚才介绍的“曲裾”形式相适应。它可以将宽大的衣襟覆包于身后,再用腰带束紧,在冬天能起到取暖的效果。
  此件深衣的面料是透明的纱(一种有着方孔的轻薄平纹丝织品),其经纬丝的纤度为10.2旦,丝经非常纤细。由于它的经纬密度较接近,所以纱的质地较为密致。
  这件衣服的色染工艺也非常杰出。衣料以绛红色为底色。这种绛红色是由茜草素经媒染后染成的,时至今日,这种红色仍艳丽无比。在绛红色的纱地上进行印花并加以彩绘,古人称为印花敷彩工艺。其所印刷的花纹为藤本植物的变形纹饰,是用朱红、粉白、银灰、金、棕灰、黑色等颜料,经过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工艺,制作了花、叶、蓓蕾和花苞,最后用粉白色勾绘云水纹和点,花地分明,华丽多姿。
  该衣穿着时,里衽掩入左侧腋下,外衽折到右侧身旁,底摆呈喇叭状。双手平放,大的袖胡呈弧形下垂,衣纹显示出当今蝙蝠袖的外观。

4d198d6an7a5f118b11f6&690

 

    这尊复原塑像是湖南省博物馆组织有关专家对辛追遗体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参照相关的历史资料设计、制作的。再现了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夫人辛追生前的服饰体系。

 

曲裾深衣传承的思考

 

  自汉服运动之始,裾深衣一直受到女生的喜爱和追捧,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曲裾深衣显示了女子婀娜多姿,不对称变化之美等。

 

    汉朝是中国一个伟大的时代,汉民族的形成,就来源于汉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绢地“长寿绣”、绒圈锦黄棕绢地“乘云绣”绢地茱萸纹绣等面料外观甚为华丽,技艺精湛。成语“锦绣山河”以锦和刺绣来形容祖国山河之美好。

   下图: 用朱红、土黄、深土黄色丝线,在绢上绣茱萸花。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纹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

4d198d6ag7a62e4d0ca00&690

 

 绢地茱萸纹绣: 长34厘米宽35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下图: 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采用锁绣法,在黄棕绢地上绣出飞卷的流云,云气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 “遣策”称之为“乘云绣”。

 

 1

黄棕绢地“乘云绣” :长42厘米 宽38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下图: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主要是绢)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犹如画师的彩笔,绣出绘画一般细致而流利的花纹。湖南地区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绢地“长寿绣”在绢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绣针法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其鸟头的图案。这种花纹的“长寿绣”出现最多,见于一号汉墓出土的几巾、绣枕、镜衣和夹袱以及棺内包裹辛追遗体的残锦衾上。由于色彩的变化,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也许这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神奇浪漫色彩十分浓厚,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茱萸是一种益草。《西京杂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凤鸟是神鸟,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句,凤鸟出现,天下大康宁。生活的康宁,也使人长寿。在随葬品的遣策中,汉人将这类刺绣称为“长寿绣”,是有道理的。

4d198d6ag7a62f58871f5&690

 

绢地“长寿绣”——犹如彩画的刺绣艺术珍品 :  长54厘米、宽41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综上所述:现在通过考古,使我们知道曲裾深衣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流行到东汉时期。款式有变化、南北有差异,纺织技术的进步,使面料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汉服的交领左衽等基本特点没有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汉服的大气,粗犷,婀娜多姿在曲裾深衣上面有了更好的体现,宋朝开始,由于统治者等级制度的进一步确定和理学的兴起,重农抑商,对汉服的颜色和着装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部分颜色,和图案平民、仕人和商人是不能穿着,华丽之汉服距离百姓越来越远。以至到明代,百姓只能着素色青衣。

   由于古代交通和信息交流的不便的原因,同时期的曲裾深衣也是有变化的。因此,我们现在汉服运动中出现的:哪一个款式是最符合形制的曲裾深衣,还真不好回答。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元素,几个重要的曲裾深衣款式都能代表汉代流行时装。

 

作者:

   栖凤阁创始人, 网名:江南望云    QQ:314548219 

 

   首发于((2009-12-10 20:45:47)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fudian

   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hanfuwang 

 

上一篇文章:汉服思考之五:汉服女款最基本的款式--襦裙
下一篇文章:汉服思考之三:"瓜皮帽"的由来
 
欢迎点击留言建议~!
关于栖凤阁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大 事 记
质检报告
新手指南
注册协议
会员等级
快捷登录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等级体系
快递费用标准
支付方式
支付工具
网上银行在线
售后服务
服务保障
退换货原则
投诉建议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申请
版权声明
招商咨询

题|百科  美图  漫画 手绘 仕女图 婚礼 资讯| 新闻  礼仪 婚礼 考据|文献  论文 实物  工艺  面料  图 汉妆|容妆  造型 教程 视频|播客 纪实   历史 汉风

生活|百戏  汉乐 礼仪 养生 家居 节日 凤阁|报道 活动 买家秀|百科  摄影  美女 机构 古装剧 视频 |全国 海外  实物|秦汉 南北朝 唐宋 明代

汉服微信我的二维码_8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来微博关注 @栖凤阁汉服

皖ICP备13000936号-2  商标注册号:8195326   公司注册号:340222000022311(1-1)

     汉服客服QQ:787744650  电话: 13955392955  邮  箱:[email protected] com    栖凤阁汉服商城(始建于2006年10月18日)   

yx 版权所有: 芜湖栖凤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Powered by Hishop5.4.2 © 2002 - 2011

Inc.